银行业,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。曾几何时,它被视为最稳的“金饭碗”,如今却仿佛成了旧时代的标签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调整与洗牌。
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已有56家银行经监管部门批复解散。而去年同一时期,这个数字仅为8家。银行解散的速度,明显加快了。与此同时,一场静悄悄的降薪潮,也已席卷了整个行业。那个曾经令人羡慕的银行业,到底怎么了?
回望过去几十年,中国银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。在最鼎盛的时候,全国有超过4200家存款类银行机构,其中包括大量农商行、村镇银行等。大约十几年前,银行存款利率一度可以高达6%,而贷款利率接近10%——那种环境下,银行几乎“躺着都能赚钱”。2011年,商业银行利润增速甚至高达36%,算下来一天就净赚28.5亿元。
可如今,光景不再。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的净利润增速已降至个位数,分别是4.7%和2.5%。而像招商银行这样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,净息差也跌破了1.8%的警戒线。传统依靠存贷利差轻松盈利的模式,正在失效。
为了吸引存款,不少银行使出了浑身解数。比如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曾推出“存款超1000万,子女可获名企实习机会”的活动——尽管很快被叫停,却折射出行业竞争的激烈。当利率不再具备明显吸引力,银行只能靠附加服务争取客户,甚至有些做法已成了“不能明说”的潜规则。
比银行解散更引人关注的,是席卷行业内部的降薪潮。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,有33家银行管理层薪酬出现缩水,占比接近80%。
但比起降薪,更让人感到行业寒意的是“反向讨薪”——也就是银行向员工追回已发放的奖金。2024年,中国银行共对2469人次执行绩效追索扣回,总计金额达3250万元,比上一年增长42%。招商银行也在2023年向4415人追回了4329万元的绩效薪酬。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很多当年为激励业务发放的奖金,随着时间推移,对应的贷款已形成坏账。款放出去却收不回来,奖金自然也得“退回来”。
很多人说,银行业的“紧日子”其实才刚刚开始。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这场调整并非偶然,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主动选择。目前,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接近8%,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4.8%和欧盟成员国3.8%的平均水平。资源过度向金融集中,势必挤压实体经济空间——而后者才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根基。
另一方面,金融业长期以来被视为“资源型”行业,讲究人脉与背景。这也导致了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:“穷孩子哪怕分数再高,也别轻易报金融”的说法,并非完全没有道理。近几年,金融反腐持续高压,一大批“逃逸式辞职”、窝案、串案陆续曝光。2023年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明确指出,要坚决破除“金融精英论”“唯金钱论”等错误思想,整治盲目追求“精致化”生活、刻意强调“高端化”品味的享乐主义风气。这些话,说得已经非常清楚。
国家正在推动金融回归本源——它不该是高高在上的特权行业,而应是踏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系统。降薪、解散、反腐,都是这一逻辑下的具体措施。
展望未来,银行业的内部分化还会继续加剧。懂科技、善风控的新型人才,可能依然抢手,甚至还会涨薪。但那些依赖传统信贷模式的高管与员工,恐怕要持续习惯“勒紧腰带”的日子。
那个被称为“金饭碗”的时代,正渐行渐远;“金融精英”的光环,也在政策的清风中慢慢褪去。
引力配资,线上股票配资公司,手机上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